联系我们
|
企业邮箱
首页
协会概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架构
协会荣誉
大事记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行业新闻
能源学苑
政策法规
政策发布
政策解读
会员风采
执行副理事长
副理事长单位
常务理事单位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行业活动
行业会议
行业展览
专业委员会
智能电网专业委员会
储能氢能专业委员会
售电专业委员会
风电专业委员会
光伏专业委员会
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
绿色产业专业委员会
新能源汽车专业委员会
金融专业委员会
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
法律专业委员会
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
会员中心
会员注册
入会须知
申请入会
下载中心
预警平台
行业动态
预警分析
案件应对
预警工作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行业新闻
能源学苑
光伏这十年
发布时间:2022-10-08 阅读次数:451
分享到:
两组数据印证了我国光伏产业的亮眼成绩——
制造端
,主要环节产量在全球占比均超过2/3,产值突破7500亿元,其中,多晶硅、组件产量分别连续11年、15年位居全球首位。
应用端
,累计装机量从2012年底的6.5吉瓦迅猛增至2021年底的306吉瓦,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
从10年前原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到如今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多项第一”,我国光伏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这十年,光伏产业如何走出困境、积厚成势?当前产业发展有哪些亮点,又面临哪些挑战?记者进行了采访。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出口总额再创新高
四川成都,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一派忙碌。无尘车间内,数百台智能小车来回穿梭运送货料,一片片灰色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成为深蓝色的电池片。
“与传统电池片生产线相比,金堂基地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用工减少约62%,生产效率提升约161%。”通威股份有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共有17条生产线,每天能生产250多万片电池片,受下游旺盛需求拉动,目前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今年以来,在“双碳”目标引领和全球清洁能源加速应用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3.4%、45.5%、46.6%、54.1%。
与此同时,下游光伏应用市场快速扩大,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
中午阳光正好,浙江温州泰顺县瑞昌村村民章夏莲家的屋顶上,20块光伏板整齐排列。“8月份光照好,总共发了1130度电。”章夏莲打开手机APP,发电情况一目了然,“太阳能发的电除了自用,剩下的卖给电力公司,每年有近5000元收入,家里相当于添了一张‘阳光存折’。”
去年,泰顺县被列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除了户用家庭光伏,不少企业也选择让闲置空间“变废为宝”。国网泰顺县供电公司总经理赵璞介绍,截至今年8月,全县共有593户申请安装光伏,装机规模同比增长超234%。
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088万千瓦,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达63.6%,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分布式光伏装机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也如火如荼。茫茫戈壁滩上,华电北疆乌鲁木齐100万千瓦风光电基地项目现场热火朝天,124台风机和14万余块光伏板将在这里“安家”。“上半年,我们在新疆开工建设了14个风光电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00亿元,开发建设2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嵩说。
国内市场快速扩大,海外市场也多点开花。“当前欧洲市场需求旺盛,这几个月新生成的订单远高于能发货的订单。与此同时,拉美、印度、澳洲、东南亚市场也在快速增长。”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锦浪科技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公司出口额12.93亿元,同比增长超61%。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伏硅片、电池片、组件3个环节的产品出口总额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再创新高。
“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共识驱动下,市场对光伏发电的需求持续扩大。另外,巴西等新兴市场也实现了不同幅度增长,今年以来海外市场表现较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分析。
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供应链基本自主可控
将时间拉回到2012年,彼时,我国光伏产业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再加上一些国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整个行业进入寒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说:“过去9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出口。2012年光伏产品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40%多,给行业带来沉重的压力。”
政策雪中送炭。
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支持和规范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涵盖市场应用、财税、土地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政策环境助力打开国内应用市场,也为新技术、新设备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行业开始反思。
将关键核心原材料和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采访中,不少企业谈到,光伏十年破茧成蝶,技术创新是关键。
一根发丝粗细的金刚线,助力硅片高效切割。相比传统的砂线切割,金刚线切割硅片的线径和介质粒度较小,能够降低切削损耗和生产成本。但在10年前,这一技术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进口价格每千米1000多元,而生产1吉瓦硅片就需要数十万千米金刚线。
为了降低金刚线切片成本、尽早实现规模化量产,隆基绿能选择和国内金刚线企业联合攻关。“刚开始使用国产金刚线的时候,废片率比较高,当时一个月切割六七百万片,要亏三四百万元,我们顶住压力,坚定支持国内企业,一起提升质量,创新前行。”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介绍,2016年后,国内光伏企业开始大规模使用金刚线切割,价格从10年前的每千米1000多元下降至现在的40元左右,方棒出片数提升40%以上,硅片切割速度提升300%,每年能为我国光伏产业节省成本300亿元以上。
一粒粒绿豆大小的颗粒硅,降低了下游硅片生产能耗和成本。在四川乐山协鑫10万吨颗粒硅项目现场,流化床反应器发出低鸣作业声,一粒粒颗粒硅源源不断流入储存罐,等待检测打包入库。
“颗粒硅体积较小,不仅流动性强,还无需破碎,能避免掺入杂质的风险;加料桶可以多装15%—20%的颗粒硅,避免大块料堵塞等问题。”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介绍,相比当前普遍应用的棒状硅,生产颗粒硅电耗更低,使用颗粒硅生产1吉瓦组件,可以降低约19%的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应用端成本降低约19%。
从协鑫科技上半年的营收来看,颗粒硅单位毛利达每千克154.7元,高于棒状硅毛利率15个百分点以上。“从2010年开始研发颗粒硅到2019年实现产业化,我们先后投入了20多亿元。”协鑫科技首席科学家蒋立民说。颗粒硅和棒状硅属于多晶硅的两种产品形态,10多年来行业坚持科技创新,我国的多晶硅自给率从47%左右提升至80%以上。
王世江介绍,近年来硅片大尺寸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通过增大硅片面积,可以摊薄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加工成本,进而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182毫米和210毫米硅片尺寸合计占比,由2020年的4.5%迅速增长至2021年的45%,今年占比预计将扩大至75%。同时,转化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异质结电池和TOPCon电池)有望快速放量。
这十年,我国光伏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下降约70%,达到0.3元/千瓦时以下。
“我国光伏产业有一个显著特点,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主要制造环节,到浆料、背板、光伏支架、逆变器等原辅材与配套设备,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并且供应链基本自主可控。一旦有新技术创新,我们就可以支撑快速产业化。”王勃华说,不仅如此,当前光伏技术前沿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起,我国企业与研究机构刷新晶硅电池片实验室效率50余次。
面临多重挑战,拓宽光伏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光伏迎来发展机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预计,2022年至2025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500万千瓦至10125万千瓦,相当于4个左右三峡电站的装机规模。
眼下,产业仍然面临着供应链价格高位运行、部分国家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等带来的挑战。其中,产业阶段性供需错配、部分供应链价格剧烈震荡,尤为引发关注。
王世江介绍,从去年至今年6月,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超过38%、约20%、超过20%、超过9%。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学会硅业分会的数据,截至8月底,硅料年内29次涨价,从年初的约23万元/吨上涨至超过30万元/吨。硅料价格上涨,也带动了下游的硅片、组件价格相应上涨。
“今年光伏电站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大约在4元/瓦至4.5元/瓦,其中组件价格占光伏投资额的40%左右。”国家电投光伏创新中心产业检测与数据分析中心主任崇锋介绍,光伏市场需求旺盛,但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释放周期差异较大,其中电池片、组件产能释放较快,而硅料扩产周期较慢,且生产弹性小,导致硅料供不应求;另外,个别环节也出现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苗头,造成供应链价格震荡。
崇锋建议,加强上下游深度对接交流,建立供需对接平台,根据下游需求稳步加快产能释放和有序扩产。“当前一些上下游企业正在通过签订长单、技术合作、互相参股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有助于明确量价、稳定预期。”协鑫科技硅料事业部助理副总裁徐振宇介绍。
为满足市场需求,不少光伏企业选择进行扩产或者垂直一体化产业布局,以补充企业产能较少的环节,还有一些企业跨界入局光伏。通威股份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将加大在硅料及电池环节的投资,规划2024年至2026年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累计产能规模分别达到80万至100万吨、130吉瓦至150吉瓦。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1年初至今年6月,我国光伏扩产项目超过300个。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现存49.62万家光伏相关企业,今年前8月新增光伏相关企业9.15万家,同比增长超过45%。“产能适度扩张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但过快扩张也可能带来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风险。”崇锋说。
如何避免产业趋同,实现共赢发展?王世江认为,当前光伏企业可以深挖“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储能”“光伏+制氢”等各种“光伏+”应用场景,通过应用模式创新拓宽光伏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行业企业依然要坚持核心技术攻关、构筑技术“护城河”,在推动产业布局多元化、供应链绿色化和应用多样化等方面,做好穿透周期和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准备。
来源:《人民日报》
下一篇:上半年光伏产业实现高速增长 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3%
协会概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架构
协会荣誉
大事记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行业新闻
能源学苑
政策法规
政策发布
政策解读
会员风采
执行副理事长
副理事长单位
常务理事单位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行业活动
行业会议
行业展览
专业委员会
智能电网专业委员会
储能氢能专业委员会
售电专业委员会
风电专业委员会
光伏专业委员会
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
绿色产业专业委员会
新能源汽车专业委员会
金融专业委员会
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
法律专业委员会
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
会员中心
会员注册
入会须知
申请入会
下载中心
电话(Tel):025-84604700
传真(Fax):025-86561434 邮编:210019
E-mail:cegreen@cegreen.org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奥体大街68号新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园2栋12层A区
Copyright@2020 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
苏ICP备06009997号
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中国绿色能源网
微信二维码